截至2016年4月30日,滬深兩市2015年已上市的2,827家公司(其中A股2,808家)均按時披露了2015年年度財務報告。為掌握上市公司執行會計準則、內部控制和財務信息披露規范的情況,證監會會計部抽查審閱了563家上市公司2015年年度報告和內部控制報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2015年上市公司年報會計監管報告》。總體而言,上市公司能夠較好地理解并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內控規范和相關信息披露規則,但仍有部分公司存在會計確認與計量不正確、財務及內控信息披露不規范的問題。
年報分析發現,上市公司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內部控制和財務信息披露規范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部分公司對外投資性質的認定與分類不正確,對信托計劃、資產管理計劃等結構化主體投資、委托受托經營、處于清算中的子公司等是否納入合并報表范圍的判斷不合理;少數公司對企業合并及股權處置的會計處理不符合準則規定。二是在賣方提供信貸支持銷售產品、土地一級開發、網絡游戲等新型銷售模式和特殊行業,收入確認時點不一致的現象較為普遍。關于收入確認的會計政策披露不規范問題也較為突出。部分公司對收入確認會計政策的披露較為原則,未結合公司生產經營特點進行描述,對借殼上市等導致公司主營業務發生根本變化的,收入確認政策披露未作相應調整。三是對修訂后職工薪酬準則執行不到位,部分公司對辭退福利和離職后福利的分類不正確,相關信息披露不符合規范要求。四是金融負債的確認不充分,針對認購有限期限劣后級信托計劃、附回購條款的增資或簽發賣出期權等新型金融工具或交易,部分公司未就清償或回購義務確認金融負債。一些對應收賬款進行保理的公司,未充分考慮仍保留的風險,僅憑與金融機構簽訂的形式上無追索權的保理協議就提前終止確認應收賬款。五是部分公司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的確認不正確,本期會計利潤與所得稅費用的調整過程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到位。六是部分公司對資產減值的計提不充分,也有部分虧損公司大幅提高減值計提標準,存在“洗大澡”的嫌疑。七是部分公司對股份支付準則的理解和執行不到位,對負有回購義務的限制性股票,未在授予日就回購義務確認負債;對于非控股股東授予職工公司股份的股份支付,少數公司認為非控股股東不屬于企業集團范疇,未將其作為集團內股份支付處理。八是部分公司披露的內控評價報告的內容與格式未嚴格遵守相關編報要求,內控缺陷的認定標準、評價結論表述不適當,內控缺陷及其整改情況披露不充分。部分公司內控審計意見類型不恰當,強調事項段使用不規范。
針對年報審閱中發現的上市公司執行會計準則、內部控制規范以及財務信息披露規則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將繼續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發布年報會計監管報告,向市場傳遞關于執行會計準則、內部控制規范和財務信息披露規則等方面的監管標準,引導上市公司切實提高財務信息披露質量。
二是對于年報審閱中發現的問題線索,與交易所、有關證監局等一線監管部門配合進一步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認定上市公司存在違反會計準則和內控規范要求的,按照有關監管安排進行處理。
三是針對會計準則具體規范不明確、實務中存在爭議的問題,加強調研,推動財政部制定準則指引;針對會計準則執行中的理解和操作問題,逐步制定發布有關監管口徑,同時以案例指導的形式,提升上市公司理解和運用準則的能力。
四是基于市場的信息需求和資本市場改革要求,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信息披露規范體系,重點加強上市公司會計政策、會計估計披露,改進財務信息的更正披露要求,完善非經常性損益的認定與列報。